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進度緩慢的音響 DIY 歷程


相信 KECES 這牌子,應該不少人都聽過,從很早以前,它就是少數有出廠機,但也出套件的品牌。 但這段品牌史追朔到多久前,我就沒有深究了,因為我接觸音響相關產品的時間, 未到那樣久遠。

剛開始碰音響相關產品時,因為能力有限,能碰的東西非常少(但即便是現在,我碰的東西也很少,仍停在入門的價位..人要量力而為嘛! )。 相較來說,DIY 的世界,對我反而是比較親切的,剛好我對 DIY 也很感興趣,自然就知道了 KECES。 我 DIY 的程度,算是能正常操作焊槍吧! 所以自然會考慮有下列條件的套件 => 入手較容易,DIY 難度較低,價位較親民,且有較多人可以討論的產品, KECES 當然符合此條件。


因此 KECES USB DAC Ver. 1.4 版( 2702+PCB ),是我的第一,也是唯一的 DIY 玩具 => 最早入手時,是 2007 年六月的事(沒想到已是近五年前的事了..)。 那時純粹只想 DIY 看看,第ㄧ個完成品做出來,完全沒什麼特殊用料,就只是 ”能正常運作” 的程度。 後來,事情越來越多,這個 壹號機,大概擱置了一年左右。 當然這一年裡,我還是有看 KECES DIY 相關的討論(也仍有興趣 DIY ),所以 2008 年我又再購入第二與第三片的 KECES USB DAC Ver. 1.4 版。 這次我開始使用,所謂的 ”音響用” 料件在 貳號機 上,但仍停留在把零件焊上板子的程度,完全沒有作所謂的 ”調音”。 那時雖懵懂無知,但對於兩台 USB DAC,還是知道聽起來是不同的,只是聲音如何? 沒什麼概念….


其後隨著 UCC DIY 的出現,針對 KECES USB DAC,提出不少版本的建議用料,而在網路上也流傳著其他網友,各自喜歡的用料版本。 對聲音與 DIY 皆在摸索階段的我,那時也走著與其他網友相同的路,買了ㄧ堆料件,卻是供過於求(現在仍然剩一堆沒用)。 同時也好奇 UCC 與其他網友提供的用料版本,是否真如眾多網友寫的那般佳評如潮? 這段疑惑期,持續了蠻長一段時間,可是我都未購入相關的產品。


從 2008~09 的這段時間,我終於購入了ㄧ台,網友已完成的 KECES USB DAC (上有使用 UCC 的零件) <= 另一個原因是比較省事。 可惜入手後才發現,不同網友的焊工,真的是不同阿! 為了重新整理,才發現該機的板子,頗多處都有受損,為了修復還跑去友站徵東西,也把一號機拆了,才把這台整理好。


整理好的這台(算一號半機?),就拿去搭配 A-35 與 ALR Jordan Entry SI (但不是我測試文內使用的 DAC ),作為平常放音樂的組合( A-35 與 ALR Jordan Entry SI 之前是擺在家裡搭配二號機使用)。 而損毀的 KECES 板子(含 2702 )則寄回給 KECES,附上工本費後,又換回一片新的 PCB <= 這點我要肯定 KECES 的服務良好


嚴格來說,一號半機也仍是零件焊接的程度,充其量只是我的焊功稍微進步了! 這組合大概從 2009 年開始使用到 2010 年中,之後又封印起來(現在就晾在家裡不用,等以後再來處理)。 那時剛聽一號半機的聲音,覺得是比我的二號機好(但價位也多了二分之一),但卻沒有太驚豔的感覺。


到 2010 年底至 11 年初,由於我生活型態改變的關係,加上一些其他興趣的影響,我忽然又想繼續 DIY 了。 回想過去幾年,其實我ㄧ直停留在,把零件焊上板子的程度,從未開始調音,且斷斷續續都是以年為區隔單位(平時生活的變化,超出我的預期,也把我榨乾了)。 因此這次我想嘗試 
調音”,想試試看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

過去這段時間,看了不少網友的建議與分享(這套件似乎被網友玩透了,是吧?),但歸納後發現是非常兩極的情形,一種是拿音響用料來做,但聽不出什麼差異。 另一種也是拿音響用料來做,但還加了更多獨立模組( buffer、穩壓…),然後感想寫的非常誘人。 可是前面兩種情形,都指向一個方向 => 重料與多模組的使用,這對我來說,就是花不少錢的意思。 因此在這次調音開始前,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把預算設在一個較平價的金額,所以我把金額設定在 三千塊,便開始了我的調音過程…


原本我的二號機,就使用了音響用料,但我只是挑了零件(沒什麼概念,算是遵照建議選料吧!),再把這些零件一個個焊上去,焊完能正常動作就收工! 與一號機的差別,就僅是用料更好,價位大概也在三千以內! 就像我之前所寫,我的經驗值很低,也沒什麼聆聽經驗 <= 這些都是實話,不是我自謙


我只是喜歡樂器的聲音,所以我有聽古典,也買了一些 CD,但就像多數人一樣,跟著別人買、跟著推薦買。 而現場聆聽的經驗,應該不超過十次(我有去國家音樂廳聽過三次演奏)! 此外,我從來沒去過音響展,對我來說那是個太遙遠的世界了。 我唯一能憑藉的,大概就是碰音響前,我有先碰過耳機(那又是另一個故事,大概是 2004~05 年間開始接觸),但耳機的部分,我也僅是入門者的程度(時間與預算所限)。

在這些狀況下,我自己能調出什麼聲音,我也充滿著期待、疑惑與對自己調出來的聲音,該給什麼樣的評價(沒經驗的人,也無法說有什麼自信,頂多可以說,這是我調出來的聲音,哈哈! )。 在我寫的文章內所談到的 ”調整設備後” 的 ”設備” 多數都是指這台 KECES USB DAC V1.4。 而我調整的方式,就是最簡單的五部曲 => 拆零件,換零件,加零件,用耳朵去聽,用身體去感覺。 而唯一不變的,就是把預算卡在三千元上下 => 因此我的 USB DAC 上幾乎都是,普通光華或幾個賣 ”音響用” 料件的店或網站,可以買得到的零件(但我花在買零件來試驗的錢,則不只三千塊,這大概是 DIY 避免不了的過 程吧? )。


這段過程裡,妙就妙在我開始看 版主 psycho 的討論串時,一開始有建議 KECES DA-151,到後面一萬八的建議時,才改為另一台。 而我仍在埋頭苦幹,調整我手邊的二號半機。 此時我也開始思考,我調整的聲音,到什麼程度了? 與大家的討論,有多少的差異? 這樣的價錢與聲音,到底能否經得起討論?  這也影響到我後來決定,購入討論內部分的 CD,也開始聆聽 版主 psycho 提供的音樂測試檔,最後決定加入 MY-HiEND 的討論串(跳出來討打)。


調整的過程,之前的文章已經敘述過了,所以我就不再贅述。 調整到現在,這塊 PCB 不少地方,都因我多次的更換零件,而產生損傷。 可是對目前的聲音,我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已能聽到這樣的表現了!  另一方面,我測試的音樂還不夠多,肯定還有需改善的地方(目前已有發現一些地方,還在思考該如何修改),所以我仍在調整與試驗中(最近因加入討論串的關係,所以暫時未再做變動)。


整個調整的過程,真的非常花費時間與精神,但出來的結果也讓我驚訝,完全出乎我的預期,哈哈!  雖說我走的是與一般  DIY 網友,完全不同的方向,不過從結果論,我很高興選擇這麼做。 小小一塊 PCB,卻能帶給我這麼多樂趣(雖然也很費神、費工),或許這就是 DIY 讓人投入的魅力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