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Win7 之後? Win8 播放音樂的表現? 免費的播放軟體,極聽測試版亂測


起源,自從我覺得碰觸到 "真正的音響世界" 後,我在電腦的平台上使用的播放軟體,除了自己買的 Jplay 之外,就是免費的 Goldwave。 而多數的時間,我都使用 Goldwave 撥放音樂,因為我知道用 Jplay 只會更好,所以測試時都避免使用 Jplay (真是種奇怪的行為,花錢買了 Jplay 卻很少使用!)。 從參與 MY-HiEND 的討論串以來,也多是用 Goldwave 來測試,並分享些測試的聽感文。

直到網友 Lally 出現,一直不吝在討論串內,分享 RAMOS (我還不知何時才有時間玩)、VHD、Win7 與 Win8 等相關的心得,還有提到免費撥放軟體 => "極聽",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知道了 極聽,也好奇有無其他更好的免費撥放軟體,再加上對 Win8 有興趣,所以就一併做了測試。

前陣子雜事很多,所幸完成了 NB 初步的重整,也抽出些時間測試 VHD 的安裝,同時也一併安裝了 Win8,並花時間測了 極聽 (希望大家還未看膩我的聽感文)。 由於 極聽 標榜的是免費,並以 Jplay 為比較目標,但以我測試的角度,免費的當然是先跟免費比。 因此用 Goldwave 先做比較的目標,所有聽感的描述,都是在我的測試條件下產生的結果,供大家參考囉!



相關的測試設定如下:
NB => 凡達克附 USB 3.0 線 => 凡達克 USB 3.0 Hub (未外接電源) => 普通 USB 線 => 二手舊版 KECES USB DAC => AQ 平價訊號線 => AQ RCA 轉 3.5 接頭 =>  動刀過的電腦多媒體喇叭

其他測試設定如下:
1- NB Win7 下未作優化(舉列=> 執行緒 6X~9X)
2- NB Win8 下未做優化(僅關閉 UAC )
3- 極聽 JEPCore x64 Win7 4.0~5.2A ( 4.8 無法使用)、 7.1~10.9 ( 9.1 無法使用), 10.9 ( 0 5 0 7 7,4ms 會破音)
4- 極聽 JEPCore x64 Win8 4.8A (偶而會破音)、 10.9 ( 0 4 1 7 7,事件驅動不正常)
5- Win7 & Win8 下皆使用 Goldwave 5.65 版(沒特殊原因,只是剛好用這版)
6- 測試的曲目,使用 Solstice SOCD 221 第六首
7- 整組測試設備不含 NB 低於一萬



極聽 我測試了兩次,第一次是簡測,只把每個 極聽 的版本快速掃過,再交錯與 Goldwave 比較。 簡測後大致有個想法,但還是再做一次仔細的比較,確認些明確的判斷點,才好寫聽感文(簡測的初步感覺,4.8A 最符合我的需求)。

仔細測試的時候,每個版本的 極聽,我都聽了不少次,且不時與 Goldwave 做交叉比較,兩個撥放軟體的差異處真的很多 => 多到每個音都要細細去比與分析。 測試的曲目是一首鋼琴曲(只是剛好挑到這首,沒什麼特別的考量),本身有 演奏者彈奏的速度快慢變化、三頻音力道的輕重變化與雙手交錯的變化等...etc. ,也正因為這些細微的變化,讓 極聽Goldwave 分出差異,以下的敘述也是就這些地方做比較。


Win7 x64
速度的快慢:
Goldwave: 順暢與自然(沒有泛音彼此不正常的重疊),沒有快慢銜接不順,或忽快忽慢(很快瞬間變很慢,像急踩煞車),或快的不知在趕什麼,亦或慢的像要斷氣了...的感覺。

極聽: 以 4.8A 論,速度感最接近 Goldwave,但有其他的問題(下面會再敘述)。 其他的版本則都會出現快慢銜接不順、過快、過慢或不順暢與不自然的感覺,只是版本不同會在不同的地方有差異。

三頻的變化:
Goldwave: 三頻都可以感受到輕重變化所產生的層次,有的是一波波往上,有的是一波波往下,有的是雙手交錯音帶出的差異感..。

極聽: 以 4.8A 論,雖然聽起來很亮、很刺激,但在低頻的變化與雙手交錯音帶出的差異,細緻度與變化聽不出來或不明顯,且隨著演奏者起伏的層次感覺也不夠自然、清晰與順暢。 同樣的,其他版本都有類似的問題,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音有差異。

雙手交錯的變化:
Goldwave: 在測試曲目的尾段( 1 m 3 s 後),是段較快速,且雙手變化差異較大(一手快一手慢)的彈奏。 在這裡 Goldwave 不會有手忙腳亂的混亂感,且仍能依稀分辨出雙手交錯(其中一隻手快速壓鍵)的間隔。

極聽: 以 4.8A 論,尾段的比較沒手忙腳亂的混亂感,但單手快速壓鍵的間隔卻不清楚。 其他版本這段多少都有手忙腳亂與間隔不清的狀況,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



Win8 x64 RTM
速度的快慢:
在這部分 極聽 4.8A (在 Win8 上會偶而破音,無法像 Win7 正常撥放)與 10.9 版大概到 Goldwave 的八成多,剩下的差異可能是系統(Win8、乾淨的安裝..),也可能是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他頻率的聲音差異,產生的交叉影響?)。

三頻的變化:
在這部分 極聽 4.8A 與 10.9 版和 Goldwave 的差距也變小了! 但相對的卻讓我另外注意到,其中很多的音都有細微的差異,我一直在思考要怎麼解釋這個感覺,後來我想到了一個類似的詞 => 聲音特色


以前曾看過有網友敘述,不同的鋼琴也有不同的聲音特色,極聽 Goldwave 的差異,對我來說就有這種 "聲音特色" 不同的感覺。 極聽 幾乎每個壓鍵後的聲音,都比較單調而較少美感。 而在 Win7 出現的現象 => 隨著演奏者起伏的層次感覺也不夠自然、清晰與順暢,雖然有改善,但仍然存在。

雙手交錯的變化:
同樣的 極聽Goldwave 的差距在這部分也變小了! 但遇到某些特定組合,就是有些差異。 而這些差異就是會造成在聽音樂時,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或有種不對的感覺。


以上就是我這次測試的感覺(11.1 的部分可能要再等等了)。



總結至 極聽 10.9 的想法:
在這次測試前,我並不知道 極聽 這軟體,直到 Lally 網友 提供所有相關檔案與分享後,有時間後才開始測試。 雖然 極聽Jplay 為目標,但我卻想先確認同樣是免費的播放軟體,彼此有何差異,才以 Goldwave 作為比較參考。 極聽 確實是款比 Foobar2000 好的撥放軟體,在我測試曲目下的表現,也相當接近 Goldwave,某些部分表現的比 
Goldwave 更亮與刺激,但在我上述的某些部份,則有進步的空間。

以尋找較 Foobar2000 更好的播放軟體,我覺得 極聽 是可以參考與嘗試的(當然需習慣簡化的操作介面與支援的格式)。 但若以測試的鋼琴曲目來看(我想這類型的音樂,可能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就看大家能否接受兩者間的差異。 對 極聽 的作者,我還是要大聲的說聲 讚 與 謝謝 !!! 畢竟以造福廣大網友的心態出發,做出了這麼多的努力與心血,也有了不錯的成果。 但以使用者的角度,還是希望再多多加油。



第二部分 Win8 低頻測試
這部分的測試,是因為看到
版主 psycho 提到這部分,因此我也找時間測試與確認 Win8 的狀況。 一樣測試了兩次,第一次只是簡單測試(簡短的聽了一兩次),第二次則是多聽幾次,確認差異的程度,兩次的結果蠻一致的 => Win8 RTM 的表現真慘,測試系統的表現也很慘。

相關的測試條件如下:
1- 所有的測試的條件都與前篇文相同(除了這次沒測試 JEP)
2- 測試曲目換到 SOCD 221 的第 32 首 


再補充說明些相關條件:
1- 關於測試用電腦多媒體喇叭相關的狀況 => 這是組仍在 "調整中的實驗品" (當然也是從成品修改),因之前有 USB 解決方案的討論在進行中,所以很久都沒再修改。 由於此產品的定位與實體用料的天限,我不認為它能有極低頻的表現(實際聽了些曲目,似乎也是如此)。

2- 基於手邊測試設備的改變 => DIY 調整的 KECES USB DAC、品嘉 Pro Co RCA 訊號線與鐵三角 RCA 轉 3.5 轉接頭都被朋友帶走。 而這三樣東西更換為 KECES 二手舊版 USB DAC、AQ 基本款 RCA 訊號線與 AQ RCA 轉 3.5 轉接頭。 我後來找時間測試了 KECES 二手舊版 USB DAC 的優缺,請參考 "回顧 KECES 廠機 USB DAC V1.3"。 隨著本討論串的進展,邊看邊測試邊寫聽感文,之前所寫的聽感文,也都是全體加總起來的結果。

3- 第一次針對低頻做測試 => 在談測試前,這次是我印象中的第一次低頻測試,所以請大家自行思考這部分的參考性。 但我自己是這麼看,雖說這次測試的低頻表現很慘(不論是在 Win7 或 Win 8 RTM),但仍是有趨勢與程度上的差異,在這個前提上,或許還是具有些參考性的。



以下進入正題:
極低頻的部分: 這不用多談了,它是什麼東西啊? 測試設備慘遭滅殺

低頻的部分: SOCD 221 第 32 首,讓測試設備暴露了一堆問題,本來遇到鋼琴這類型的樂器,就僅是堪聽(不怎麼講究的聽)而已。 一但遇到這曲,則讓人有種火氣冒上來的感覺,因為堪聽與難聽的比例,是三成多對六成多吧? 每按一次較低頻段的鍵,就不斷讓人的火氣冒上來,低頻段的音多數都難聽。


Win7 下的狀況 => 層次與力道輕重幾乎都沒有,聲音沒法沉下去的感覺,且都是單調、平面的聲音,沒有共鳴的感覺。

Win8下 的狀況 => Win7 的問題都有外,還再外加按鍵間隔不清、彈奏的有氣無力(快感覺不到有在彈奏),甚至有種聲音被壓縮的感覺,與較高頻段音的存在感比重落差太大(七成多對兩成多),而低頻段堪聽的音大概僅剩一成多,讓人想破口大罵。 假如不是為了確認,真的不太想多聽幾次,實在是太大的缺陷了!


以上就是我這次測試的感覺



總結 Win8 低頻測試的想法:
受限於不多的經驗與非相關的背景,我無法將頻段分得很細,因此我大都依感覺,區分為低中高頻三種,且都是用土法煉鋼的方式去理解,慢慢地反覆分析與比較聲音,也嘗試將我理解聲音的方式寫進聽感文裡,希望大家能理解,也請大家多多見諒囉! 


以 這次的測試,同樣未優化的 Win7 與 Win8 下,同樣的測試設備與測試軟體,Win8 在鋼琴測試曲目的低頻表現,很明顯的不如 Win7。 主要的差別在細節的表現 => 時間軸上的準確度,彈奏力道上的表現,聲音是否能不受壓抑的表現出來,低頻音的存在感。 最後低頻音的表現(我無法用音色正確與否來形容,因為那非我的領域),但我會用堪聽(感覺上能否接受)來形容 => 而非常明確的,Win8 在這部分不如 Win7,且是落差頗大。


在 最近 Win8 已無可避免的上市了,雖然它主要的目標或許是平板電腦,但其他 PC 也仍可以使用 Win8 。而它在撥放音樂的潛力,是否能超越 Win7 呢? 這個問題或許要等待善於優化 OS 的人(這非我接觸過的領域,即便有興趣碰,也可能要花費許多時間),開始分享出不同版本的 Win8 ,才有辦法去測試與了解了! 所以在這些前提下,現在我不會去更換 Win8 來撥放音樂,但在我的 NB 裡,仍保留它的存在,以供未來的測試,大概就是這樣。



以上供大家參考!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回顧 KECES 廠機 USB DAC Ver. 1.3



話說本文回顧的這台 KECES USB DAC,是非常舊的版本 Version 1.3 ( 2004 年? 8 年前的機種)。 在隔了這麼多年後,來回顧一台有些年紀的產品,好像有些不適當。 但自己再想想,這台入手的時機就是 2012 這段時間,且寫文倒也沒什麼特別原因,只是想記錄自己開始 DIY 調音、學習與累積些經驗後的感受。 而與 KECES 的產品結緣至今,便想透過自己的感官,確認 KECES 產品的表現,與自己目前的感官訴求,有什麼樣的差異。
   
手邊這台 KECES USB DAC 是購入的二手品,東西雖然舊,但功能正常,且便宜不少,或許是進入 DA-151 前的末期版本。 現階段來說,東西只要功能正常,其他的部分,我大概還可以自己調整(應該吧?)。 而這篇文記錄完後,我就會開始慢慢調整,畢竟這是手邊唯一的 KECES USB DAC Ver. 1.3,不好好調整調整,怎麼對得起自己。 而現在 Ver. 1.3 版出現機會也蠻低的,自然要好好利用這台研究與學習一下。

來兩張照片





以下正式開始

一 測試的設備:
訊源: NB(不含在總額內KECES USB DAC Ver. 1.3 ( 2K ) => 使用 2 米長的普通 USB 
訊號線: Audioquest Sidewinder 2 M ( 1.3K )
綜擴: Logic A-35 (初代版 7.5K) <= 這台有沒概念的動過刀
喇叭線: 向買喇叭的賣家購入的質軟喇叭線 ( 3.5K)
喇叭: ALR Jordan Entry SI ( 14.5K)
喇叭底座: 1( 1.5K)
石墨角墊: 8 ( 4.8K)
濾波排插: 二手Tripp Lite ISOBAR6 Ultra x2 ( NB 使用一台,USB DAC 使用一台) => 1.8K
上述設備約 35K

其他相關的設定
1- NB 使用 Win7 Home Premium x64 SP1
2- NB Win7 下未作優化(舉列 => 執行緒 6X~9X)
3- Win7 下使用 Goldwave 5.65

三 測試的曲目
01 - Solstice SOCD 221 => 6 32 (鋼琴)
02 - Solstice SOCD 235261~263 => 1 (小提琴與鋼琴)
03 - Solstice SOCD 906 => 1~3 (教堂空間與人聲..)
04 - Solstice SOCD 957 => 1 (大鍵琴)
05 - Skarbo DSK 4052 => 1 (短笛與鋼琴)
06 - Skarbo DSK 11088 => CD1 4 (馬林巴琴)
07 - Timpani 1C1174 => 47 14(長笛、短笛、豎琴、木管、雙簧管...大編制)
08 - La La 徐佳瑩 極限 => 3 (人聲與配樂)
09 - 田馥甄 To Hebe => 7 (人聲與配樂)
10 - 江美琪 悄悄話 => 3 (人聲與配樂)
11 - 亂彈阿翔 把我換成你 => 9 (人聲與配樂)
12 - 鬼束千尋 One of Pillars => 1~5(人聲與配樂)

選擇直接搭配我手邊最貴的組合,是因之前在 DIY 調整 KECES USB DAC Ver. 1.4 時,對後段系統的表現,已大致有個印象。 而我平時測試的電腦多媒體喇叭,則還是在實驗與調整的東西,不太確定它的狀況,所以不再增加測試的變數。 至於測試曲目的部分,若比照之前調整 KECES USB DAC Ver. 1.4 時的狀況,測試的曲目應該還會更多,這次因過去這段時間裡,已累積些經驗,所以測個大概即可。

這次測試 KECES USB DAC V1.3,發現的 第一個狀況就是 => 直接使用USB連接,這台撥放任何音樂的背景,就比同是廠機的 KECES DA-151 MKII 來的毛躁與不乾淨 (當然這是有原因的,待有機會再敘述)。 因之前測試 JEPCore 與 Win8 時,發現低頻的表現很慘,所以這次也先從鋼琴開始測試。

Solstice SOCD 221 第 6 與 32 軌 => 這兩首在我沒專業的認知裡,有測到鋼琴上低中高的三個頻域,也可確認看看是否因 USB DAC 而導致低頻表現悽慘。 一測試這兩首後,果然是 USB DAC 造成這樣的表現 => 中往較高音的鍵,泛音不太明顯,高頻往上衝的範圍與到頂的感覺,有被削掉或抑制住,但還算堪聽。 中往低音的鍵,多數的聲音感覺都不太對,也沒什麼共鳴,上下起伏的層次變化也不明顯(沒法沉下去),僅有少數聲音感覺堪聽且有共鳴,但層次的變化不太明顯。 總而言之中高頻的層次變化較好與堪聽,中往低頻的層次變化不佳、多數都難聽。 速度上的表現,則還可以表現出這兩首曲目快慢感覺,沒有特別卡或不順暢的地方。

Solstice SOCD 235261~263 第一軌 => 在小提琴的表現,果然沒像鋼琴那麼慘,堪聽也變成還可聽,但泛音不明顯、很少的擦弦聲()、沒有手動作的感覺、聲音的發聲點發散,細微的聲音變化都沒有或是微弱。 是小提琴沒錯,但因無人拉小提琴的感覺、很多小提琴的聲音美與細微的變化無法傳遞,真是可惜啊!

Solstice SOCD 906 1~3 軌 => 女聲主唱、男和聲、女和聲、小範圍的空間感與一些細節的表現,都可以感受與察覺到。 但這三首對高頻與時間上的連續性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這部份 => 透明感、高頻的擴散性(沒有擴散感)、空間感的範圍(縮得非常小)、各頻段的力道(無衝擊感與力道)與時間上的連續性(音樂間有中斷不連續的感覺),都發現其表現的不足。

Solstice SOCD 957 1 軌 => 大鍵琴的表現也很慘,鉤弦的感覺很微弱(快聽不出來),金屬弦震動的堅韌感與聲音也很微弱,該有的空間感與殘響都感受不到,背景非常的混濁,時間上演奏的快速變化,表現得非常混亂。 簡而言之,大鍵琴表現的非常難聽。

Skarbo DSK 4052 1 軌 => 短笛的表現比預料的好,也到可聽的程度,但短笛高頻衝頂的感覺(被抑制住或削掉)與力道(演奏力道的輕重),還有上下起伏的層次表現,則還有進步的空間。

Skarbo DSK 11088 CD1 4 軌 => 馬林巴琴的表現也不好,敲鍵的聲音模糊不清(沒有脆的感覺),透明感也沒了(被蒙上層厚布),高頻音瀰漫空間的感覺薄弱,不是不明顯,就是呈現不連續的塊狀,嗡嗡作響的共鳴也同樣薄弱。 這軌本身的速度感是明顯,且強烈如暴雨,非常多細膩的變化,可惜速度、力道與變化通通都大打折扣,讓人無法盡情享受琴聲之美,與演奏者純熟的技巧變化。

Timpani 1C1174 47 14 軌 => 第 4 軌內的長笛與短笛,即便在大音量出力時,仍能感覺頂端被削掉(力道與衝頂的感覺不夠或沒出來),小號吹奏時,震動的感覺與力道也不夠,吹奏型樂器擴散感不足與發聲源不明確,但可以聽到五種樂器(大概..)的演出。

第 7 軌的大編制演奏,裡面的樂器太豐富了(沒有細細數,但應該超過十種吧!),簡而言之雖然知道樂器的存在,但不見得能判斷出樂器的種類(當然,也因我聽過的樂器種類不夠多,尚未建立起樂器的聽感區別),樂器聲音的質感、層次、變化、力道表現的不足,讓人覺得演奏美感仍有進步空間。

第 14 軌內的樂器同樣能辨識出來,前後定位也算有出來,但空間的感覺不連續,且只出現在喇叭後,而整個空間形成的不完整,真是無奈阿!

La La 徐佳瑩 極限 3 軌 => La La 這首歌,除了有一波波不斷擴散與漫延在空間中的感覺外,帶感情的歌聲,也讓我常常拿來當測試。 但在這台 USB DAC 上,擴散的感覺很單調,且範圍非常小,而且沒有漫延的感覺。 帶感情的歌聲,或許有人喜歡它再加上種模糊不清的背景,但並不是我要的。 而太過明顯的氣音(齒音?),似乎不符 La La 的聲音,且會讓聽者受到干擾,是種影響欣賞心情的缺點。

田馥甄 To Hebe  7 軌 => Hebe 的聲音,屬於較清亮、乾淨的,但因 USB DAC 的影響,聲音變得比較低沉,也因為較模糊的關係,變得比較暖聲。 氣音(齒音?)的影響也存在,但沒像 La La 那麼明顯,透明感變差,也同其他的測試曲目。 原本曲內許多的和聲,也變得分離度不夠,或埋在其他聲音裡,而不易被聽到。

江美琪 悄悄話 3 軌 => 江美琪的這首歌,有著與 La La 那曲類似的問題,沒有擴散感,但氣音的狀況,雖說還有改進的空間,卻也沒那麼嚴重。 吉他、鈸這兩樣伴奏的樂器,鈸的部分表現得比預期的好,從出現到曲結束,聽得出是鈸,也有適當的比重。 鈸的聲音維持著節奏打點,知道它的存在,又不影響欣賞人聲與吉他聲。

亂彈阿翔 把我換成你 9 軌 => 他的歌是最近我才開始聽的,我蠻喜歡這首歌,才拿來當測試。 原本是有厚度、力道且富感情的歌聲,但因為 USB DAC 的影響,聲音變得薄,且力道與感情的傳遞都打了折扣。 同樣的其他測人聲發現的問題,也影響著這曲,但又發現另一個問題 => 整首歌速度都變慢了!!

鬼束千尋 One of Pillars 1~5 軌 => 鬼束的歌曲,從我開始調整 USB DAC 時,就列為常測項目,因為她的歌聲充滿著感染力與情感。 而在調整的期間裡,也發現一個無奈的事實,日版 CD 的聲音,真的比台版 CD 的聲音更符合我的需求(測試的這張 CD 是之前剛好被丟去日本時抽空買的) 測試出的狀況與之前一致 => 擴散與瀰漫的感覺很少,力道被壓縮在頭部附近,就硬生生地消失了! 感染力與情感,也因此大打折扣,聲音感覺是平面的,無法拉出前後。 鋼琴與提琴的部分就不寫了,一些樂器的聲音(鼓或手搖樂器),幾乎消失在背景裡,或是聽起來不對(類似手搖的鈴或內含沙沙顆粒的那種樂器),而同樣有歌曲速度變慢的問題。


總結: 
時代在進步,KECES USB DAC 從 DA-151 開始,也歷經了好幾個版本,而此 USB DAC 則更在 DA-151 之前,因此有進步的空間是可預期的。 回顧這台 USB DAC 的時間點,剛好又在我開始覺得碰觸到 "真正的音響世界" 後。 在經過一年多的閉門造車與摸索,並開始嘗試第一次的 "調音" 。 而整個調音的過程裡,又剛好遇上符合自己需求(錄音藝術)的音樂,其後再花了一年多學習 "" 音樂本身內涵的各種聲音。 兩年多的時間,其變化遠超過預期,但也讓人對聲音的要求提高了許多。

回到兩年多前,即便這台是 KECES USB DAC Ver. 1.3,仍比之前 DIY 的第一台(或許第二台也是...) KECES USB Ver. 1.4 好。 慚愧阿! 那時都只是把 USB DAC 做出來,而對調音懵懂無知,且還抱持著懷疑的想法。 果然人還是要在付出時間與精力,再加上適當的機遇,才有機會快速的成長。 


以現在的程度 => 終於能分出些差異了,進而分析其不足處,甚至可以靠 DIY 改進


以下為這次回顧 KECES USB DAC Ver. 1.3 的優缺
優點:
1- 以那時的時代背景,KECES 確實提供了一個比普通音效卡,更能享受音樂的選項

2- 以那時的時代背景,KECES 在提供選項之餘,也以親民的價格,讓更多人能負擔,進而能享受音樂

3- 此 USB DAC 以入門的角度,已可表現許多類型的音樂,屬於一般 "暖聲與較耐聽" 型的調音

4- 此 USB DAC 即使是遇到較大編制的古典樂演奏,仍能表現出多種不同樂器間的區別

5- 此 USB DAC 在不少樂器的表現,仍屬可圈可點

缺點:
1- 背景較毛躁與不乾淨(有比較過其他產品的狀況下)

2- 人聲普遍有氣音(齒音?)稍強的狀況

3- 中低頻的力道與音色表現較差(尤其是鋼琴演奏)

4- 高頻的力道與頻寬表現不足

5- 整個頻寬聲音調整得不夠平衡

6- 空間構成與透明感、連續性、擴散性與空間瀰漫感,還有動態與層次..,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7- 某些曲目會產生速度變慢的狀況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音響店裡的試聽,比家裡好聽?


前陣子因朋友的關係,進而促成 "第一次到音響店裡試聽喇叭" 的經驗。 若把時間倒回兩年,我大概也想不到自己會這樣做吧? 自己帶著存著音樂檔的 NB,再加上 USB DAC 與所有相關的連接線( USB 線、USB hub 延長線、小黑電源線、RCA 訊號線與電源排插),全副武裝的到音響店試聽。 

若是以前的話,買耳機我會試聽,但應不會聽太久(半小時內吧!)。 一是不好意思聽太久,二是不太確定要聽哪些音樂(經驗不夠阿!),更不會自備裝備來試聽。 而喇叭的部分... 則會感到更不好意思,可能不會試聽,就算鼓起勇氣試聽,也不敢聽太久。 因此少數我決定買的喇叭,其實在入手前,都沒多少試聽就買了( ALR Jordan Entry Si 甚至根本沒聽過,哈!)!


兩年的時間裡,自己無聊設下目標,開始投資金錢、時間與精力來調音,漸漸體驗到各種音響上的新感受,並依稀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 再加上看(聽)到與自己方向謀合(從疑惑到確定)的論壇討論(錄音藝術),聽聞更考驗設備的音樂( EMI France..etc. ) 與願意分享的網友 (發燒軟體版 版主 psycho 與其他參與討論的網友)。

人、事、時、物 都剛剛好,在直接的投入與各種幫助下,我應該稍稍有些成長了吧?


現在的我對聲音比較有概念了(因更了解與相信自己的感覺),比以前更錙銖必較(什麼價位的音響用品都該比較),也很自然的認為音響用品在買之前 "應該" 要好好試聽,且 要盡可能使用你自己的設備來搭配試聽的產品。

有些觀念從我開始接觸耳機後,就多有所聞,只因沒體認過其中的奧妙,才未貫徹與付諸實行(沒辦法! 誰叫我是個怕麻煩的懶人呢!)。 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則把這些觀念之所以重要的原因,用某種歪打正著的方式做了部分,但深刻的體驗。

回歸到試聽這件事,許多前輩字字珠璣的提醒著大家,一些普遍的觀念如下:
1. 買之前多試聽你想買的產品
2. 用自己熟悉的音樂去試聽
3. 帶自己的設備去做試聽

但上述三點所包含的意義,真的 需要學習且體驗後,才能心無疑惑,不怕麻煩的去做。 以我這次的經驗來講,我試聽的都只是些幾千到近萬的產品,但對這三點卻仍有深刻的體驗,以下就是我以這次試聽的經驗,來回顧這些觀念與其含意。

1. 買之前多試聽你想買的產品 
關於聲音的感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而每個人的尺或多或少都有不同(世上真有人對聲音的尺度會完全相同嗎? 機率應該很低吧?)。 因尺度不同,自然會產生 "差異",這是 其一每個人傳遞溝通與理解訊息(文字、語言..)的方式和能力不同,這也會產生 "差異",這是 其二

所以當你看到任何吸引人的訊息出現時,請先試著思考該訊息的來源,與你自身感受的 "差異" 在那? 除非你能判斷訊息來源與你自身感受的差異,是在你理解且清楚的範圍內,不然任何訊息對你的意義都是有待釐清的。 而網路上很多的訊息,通常未必能判斷這 "差異",沒辦法判斷? 

那就自己乖乖去試聽吧! 這是唯一讓自己有直接感受的方法。

情願多花些時間試聽,也不要花了錢買回家,才發現與自身需求有極大的落差。


2. 用自己熟悉的音樂去試聽 
買任何音響設備的目的為何? 當然是希望能好好享受音樂帶來的各種美感。 因此使用自己熟悉的音樂,來測試音響設備是非常洽當的。 但這裡講的 "熟悉""音樂"因各人學習與聆聽音樂的習慣,這會出現極大的分歧。

音樂的部分: 以我過去買音樂的方式為例,我也是 跟著雜誌或別人的推薦,而買了不少的音樂。 經過不少設備的投資,也花費許多時間去聽這些音樂,可是我 始終覺得與 "想像(或期待)" 中的聲音有落差,沒法感受到像眾多網友寫出的敘述或情境般,那樣的 "令人嚮往不已"。 正因如此,我之前認為這樣的敘述或情景,都只出現在高級的音響設備上,我沒聽到是正常的。

熟悉的部分: 則是指你對常聽的音樂之內容,對聲音的特性、音樂的細節,或可用骨、肉、血與髓的比擬法來形容(但我自己體會到哪種程度,我也還不確定! ),需有足夠的聲音記憶與理解 。 可是每個人聽的音樂類形不同,就會影響到對不同聲音的理解與熟悉度。

在我自己調音與接觸 "錄音藝術" 後,我才知道原來不用到 "高級音響",即便是平價的設備依然有機會,體驗到如眾多網友所寫的那些敘述或情景,也可以享受不同音樂所帶來的聲音之美。 但也因這過程,可能會與部分網友出現分歧,且對音樂與設備的要求也更嚴苛,但或許理解與熟悉聲音的方式,也會變得更寬、更廣與更了解細節處。


3. 帶自己的設備去做試聽 
這部分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多數人(包含以前的我)在某個價位帶以下,不管是試聽耳機或喇叭系統時,都未盡可能攜帶自己的設備去搭配,而是使用店家的設備來搭配。 從我自己之前的想法來推測,一是可能覺得沒有什麼差別,二是不想花這些心力帶自己的設備,所以都用店家的設備來搭配。


寫到這個部分,就來談談店家設備相關的狀況。

以我自己看過的店來講,電源壁插前的線路,店家通常都有處理過,再來電源的壁插也不會是普通壁插,而壁插後使用的電源線或電源延長插座,也絕對都是 "音響用" 電源線或電源延長插座。

再來是訊源的部分,可能是 CDP,也可能是 DAC,或可能是轉盤,除了 DAC 搭耳機擴大機的一體機外,其他的都是近萬,甚至到兩三萬以上。 

非一體機與喇叭系統,就會多了一對訊號線到擴大機(耳機或喇叭)或主動式喇叭,再上去(前級、後級、配件與空間...)的領域,我就不討論了,因為那是我不大可能碰到的範圍。

被動式喇叭或可換線的耳機,擴大機後也會多一對線(或一條耳機線)到喇叭(或可換線的耳機),且同樣的擴大機也有電源迴路與電源線的問題。

所以寫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要寫到這麼細,真的有差別嗎? 先賣個關子,下面的部分,以條列式的方式來討論價位。

1. 電源壁插前的電源迴路 
這應該不用我多寫,想想從電表,乃至配電箱拉條線出來到可用,需花多少時間與金錢?

2. 電源壁插 
以基本店家可能會用的 HUBBELL 或 COOPER 之產品,大概都四百多以上。

3. 電源線 
這部分除非是設備本身無法換線,不然隨便一條 "音響用" 電源線都是一兩千以上,甚至近萬(看搭配的設備)。

4. 電源延長插座 
這點也同第三點。

5. 訊源 
除 DAC 搭耳機擴大機的一體機(可在幾千塊的範圍)外,都是近萬到兩三萬(有的還可能破十萬、二十萬)以上。

6. 訊號(或喇叭)線 
這部分包含兩種狀況,一是訊源到擴大機的訊號線(一體機不在此例內),另一種則是擴大機到喇叭(或耳機)的喇叭線。 這兩種也多是一組線就一兩千,多則數千近萬,或是到破萬(看搭配的設備),這邊就不討論電腦用的線材( USB 、 IEEE..)。

從上面列的數點,有沒有讓人對在店家聽到的聲音,是由多少錢的設備加總與產生的成果,建立些概念?


下面舉幾個實際(較複雜的組合)會出現的例子

耳機系統
電源壁插 => 電源延長插座 => 電源線(也可能是訊源附的變壓器) => 訊源(一體機) => 耳機升級線 => 耳機

電源壁插 => 電源延長插座 => 電源線(也可能是訊源原本的線) => 訊源 => 訊號線 => 耳機擴大機(同樣可能有電源線之前的所有因素) => 耳機升級線 => 耳機

電源壁插 => 電源延長插座 => 電源線(也可能是訊源原本的線) => 訊源 => 訊號線 => DAC(同樣可能有電源線之前的所有因素) => 訊號線 => 耳機擴大機(同樣可能有電源線之前的所有因素) => 耳機耳機升級線 => 耳機

喇叭系統(其實與耳機很類似) 
電源壁插 => 電源延長插座 => 電源線(也可能是訊源附原本的線) => 訊源(一體機) => 喇叭線 => 喇叭

電源壁插 => 電源延長插座 => 電源線(也可能是訊源附的變壓器) => 訊源 => 訊號線 => 綜合擴大機(同樣可能有電源線之前的所有因素) => 喇叭線 => 喇叭

電源壁插 => 電源延長插座 => 電源線(也可能是訊源附的變壓器) => 訊源 => 訊號線 => DAC(同樣可能有電源線之前的所有因素) => 訊號線 => 綜合擴大機 => 喇叭線 => 喇叭

從上列較簡單的例子來算一下:

耳機系統

壁插(450) => 電源延長插座(1500) => 電源線(與一體機合併) => 一體機訊源(3000) => 耳機升級線 => 耳機

從上面這例子來看,試聽 耳機 的話,至少是耳機再加上 5000 塊左右的加成,才是聽到聲音的花費。 而我很少看到人帶自己的設備,去聽一個三千塊左右的 一體機訊源。 

而把一體機訊源換成 訊源加耳機擴大機,或更上一層的一體機訊源,則會到近萬或以上的程度,其總值會達到一萬多(一體機訊源),甚至近兩萬(訊源加耳機擴大機)的價位帶。

到這層級後,電源線與訊號線又會添加更多的金額,因店家通常也會搭配更好的電源或訊號線,因此不算耳機的部分,總值會到什麼程度則可想而知。

這樣有無明確的感受到,去試聽一副耳機的背後,那聲音是什麼價位的聲音,而各人原本的設備花費有無到此程度? 


試聽喇叭的狀況,與耳機也非常類似,只是總值可能更恐怖。 假如你覺得也沒多好聽的話,那一則可能是搭配的問題,另一則可能是聽的音樂類型,也可能是你的要求特高(或清楚你自己的需求),那就真的要小心謹慎的思考了(因為一般的設備已無法滿足你...)! 

假如你覺得好聽,請先好好思考這背後的意義。 而不要買了器材回去後,才覺得怎麼沒在店家聽到的好聽,而心生不滿。 但你已經付錢啦!! 後悔藥難吃阿!

以之前的經驗 試聽 耳機 時,店家所搭配的設備可動輒近 十幾萬,而 喇叭 的部分則可到 二三十萬,把金額明列出來是否驚人,讓人意外阿?  


  是很現實(或許也很窮酸),但我希望表達的是,這些 條件 都是擺在那的,且都會 直接影響你試聽的結果 從好的方面看,是可能發揮你試聽器材的極限,但從另一方面看,也可能是希望你聽了滿意,就直接買下去。

請了解使用店家的器材試聽時,其背後所隱含的金額與影響,這些都需要思考、注意並評估其中與自己使用情況的差異。 唯有了解這些後再來做決定,才較不會有衝動的後果,而造成後悔,甚至浪費更多的時間、精力與金錢。

所以為何試聽產品時,最好能使用自己的設備,就是希望避免因店家的設備而有誤判的狀況。 除非很幸運的,你所用設備剛好店家都有(機率應該較低),或你已了解店家設備,其可能造成的差異與影響。 還是想看看你試聽產品的極限,或是搭配不同設備的效果,則另當別論。

寫了這麼多有的沒的,算是為自己近兩年的一些轉變與想法做整理。


文至此,很多人可能會再問 把每個環節的設備分這麼細,真的有差這麼多嗎? 請參考我另外一篇文 "音響上的現象? Part 01"。 文中我的設備是三千多的 USB DAC 加兩千多的電腦喇叭,普通的電腦用電源線、 USB 線與一千出頭的訊號線。 我可以感受到 "電源壁插""電源濾波延長排插" 的影響,所以.. 供大家參考囉!



回到試聽喇叭這件事,先不討論喇叭的部分,我使用的訊源是店家提供的 KECES DA-151 MKII,店家原本想使用 WEISS DAC 202 來搭配。 看到兩台不同設備了嗎? DA-151 MKII vs. DAC 202 => 5x00元 vs. 2x0000元,這是多麼巨大的差距阿! 

這樣的差距又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呢? 請自行判斷吧! DAC 202 ? 不好意思,碰巧知道它的身價,因此我覺得不是個好的搭配選項(差距太大了!!)。 而我對 DA-151 MKII 較感興趣,所以指定換這台搭配,在搭配喇叭的過程裡,還讓我間接發現一些之前沒想到(或預期外)的問題,但在這也先不寫。

關於試聽的方式,喇叭請店員幫忙擺位調整,使用 NB => 普通 USB 線 => DA-151 MKII => 店家提供的訊號線 => 喇叭,然後進行近場試聽。

電源線的部分,還是無可避免的需使用音響用延長插座,但我用小黑線接 DA-151 MKII,所以多少會降低些影響。 試聽的音樂包括我常聽的一些人聲,與 MY-HIEND "錄音藝術" 討論串內推薦的測試音樂(我有買部分的 CD ),我盡可能的試聽不同曲目,以達到較全面的測試,也期待這些曲目會出現什麼差異呢?

大致寫一下試聽的感覺(整組設備搭配下的結果)
1. 錄音藝術的部分 
使用 "錄音藝術" 討論串內推薦的測試音樂,除了那些恐怖的殺設備曲目,多數都可以聽出其參考點,以這角度來看,表現確實不錯。 在某些曲目裡,部分細節的表現,讓我有驚喜的感覺。

2. 音場的部分 
場形的左右與前後(但只出現在兩顆喇叭連線的平面以後,平面以前則無)的感覺有出現,但上下的感覺則不太明顯。

3. 人聲的部分 
某些人聲聽起來尚可(但位置的呈現方式,則可以討論),某些人聲聽起來則很刺、菱角很多的感覺,大致上來說,人聲較生硬不耐聽。

4. 聲音高低頻段的感覺 
雖說多數測試的音樂都有一定的水準,但我覺得很多聲音的感覺都較鬆散,也可能間接導致場形的感覺不夠明確,發音源的感覺不夠收斂。 高頻的部分,擴散的感覺(一波波傳遞的感受),不太能清楚(淡淡的)感受到整個空間中的訊息感(空氣感? )。 低頻的感覺也不明顯(沉下去的感覺),某些大氣勢、大力道的曲目,較沒力道與震撼力。

5. 聲音的變化 
這部分與第四點類似,雖說有一定的水準,但呈現聲音變化的程度不夠,舉例來說: 鋼琴音 或 小提琴音 從低變高,或高變低一定有轉換的過程,而聲音會做連續的變化。 變化必定會有差異,十分的變化,就有十分的不同,我覺得以呈現聲音變化的程度,應該可以更好。


試聽的總結 
這是我第一次花較長的時間,在店家好好的試聽產品,也確認與學習了一些實際狀況下的限制。 以第一次 "正經" "窮酸" 的要求試聽設備,是一次很好玩、也很有趣的經驗。 至於試聽的感覺.....有種矛盾的感覺,是有些驚喜,但也有些失落,更有種不確定感。

因為這樣的搭配下, 這樣的聲音取向,似乎不夠全面阿! 但回歸到基本,什麼樣的聲音表現,才符合其賣價? 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尤其是我又沒太多試聽設備的經驗,且這次試聽的設備裡,有兩樣是我未聽過的(線材的影響暫不討論),只好請大家自行判斷囉!



後話
店家的試聽結束後,隔了一陣子我朋友想把 KECES USB DAC V1.4 整機帶走,這樣的話手邊便沒有小台的 KECES USB DAC 了...也沒法繼續挖掘這台的潛力。 因此想向 "零組件雜貨鋪" 訂購 USB DAC 的機殼,可惜天不從人願,因原物料漲價的關係,零組件雜貨鋪 短期內不會再進 USB DAC 的機殼。 這下可慘了,空有其它零件,卻沒有機殼可以組裝!!

身為懶人的我,懶的再花精神與經費在 "修改" 其他成品機殼,所以轉移目光到二手品上。 經過一段時間的尋找,因緣際會用不錯的價格入手 DA-151 MKII,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滿足心中小小的渴望。 

對我來說入手 DA-151 MKII 有下列幾點的意義
1. 滿足自己對 KECES USB DAC 廠機的欲望(好奇心)
2. 聽聽看廠機的聲音如何
3. 仔細看看廠機改良了哪些地方
4. 廠機的機殼(原本的希望啦,不過有些誤差,囧)
5. 當作自己 DIY 的學習目標

DA-151 MKII 到手後,因之前已試聽過而有印象,這次則是完整搭配我所有的設備來測試,一聽之下我非常驚訝,怎麼會發生這種狀況 => 在搭配我所有的設備後,聽起來居然比店裡試聽的感覺還好,這超乎我的預期。 

以下的部分,是我覺得比較好的地方(之前寫的五點店家試聽的聽感多數還是存在的)。
1. 巨大的形體感
在店裡我也有測試幾首鋼琴的曲目,但並未讓我有特別明顯的感受。可是我在家裡測試時,鋼琴琴鍵的位置與發聲的感覺,則讓我有一台鋼琴放在前面的錯覺。 當然,這不是像其他擁有高級設備的網友所寫的那種情況,應該說只有琴鍵的部分,有比較明顯的感受,但不是有整台鋼琴的感覺。 且這個種形體感,似乎只在鋼琴比較明顯,其他類型的樂器,則未像鋼琴這般讓人驚訝。

2. 場形的收斂度
在店家試聽時,覺得整個場形比較鬆散,在家裡聽時則覺得場形比較結實。 大概收斂到店家試聽時整個場形的八成,感覺明確不少,但深度似乎也變淺了
 
3. 人聲的耐聽度 
在店家試聽時,只有像陳綺貞或田馥甄這型的歌手,聽起來還能接受,其他像蔡琴與鬼束千尋這型的歌手,則讓人無法接受。 不過在家裡聽時,蔡琴與鬼束的聲音,都變得比較沒菱角,也比較耐聽。

上述這三點,是我比較明顯的感受,思考思考後,我覺得有幾個原因可能導致這樣的差異。
1. 喇叭的不同 
擺在家裡的是綜合擴大機+被動式喇叭,和主動式喇叭比較的話,本就有其天生的差異,再加上一般與監聽型喇叭定位上的不同。 因此會產生不小的差異,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2. 訊號線( DAC 到喇叭)的影響
家裡使用的是一般的 RCA 訊號線,再加上喇叭線的影響。 而試聽的喇叭是用平衡線,非平衡轉平衡,從理論與實際上的結果,都有不好的影響,因此造成聽感的負面因素。

3. 喇叭左右與前後擺位的影響 
由於擺位通通交給店員負責,因此很難花費時間在調整擺位上 => 其造成的結果就是,因為後距牆太遠,兩喇叭間的距離太長,而產生場型不明顯,聲音密度鬆散...的狀況(我不是很懂擺位的的人,但之前在測試家裡設備時,有花時間慢慢調整與嘗試擺位,所以才有些經驗可以推測)。


本文的總結  
雖說在這次試聽前,我也做了些功課,但現場的狀況還是發生了些意外。 現場器材的搭配與擺位,非平衡線轉平衡的負面影響,都造成這次試聽的感覺不夠好,但反過來看這也就是現實的狀況,不是嗎? 

這對監聽型喇叭在 MY-HIEND 的測試文內,就是搭配 DAC 202 做測試,還得到相當不錯的評價。 以 DAC 202 的實力與測試者的背景,再加上我實際試聽的感覺,這對喇叭似乎能反映出前端器材加線材的不足,甚至讓這些不足非常擾人。 

但因為它使用平衡線的關係,讓我非常苦惱,畢竟有支援平衡輸出的設備都不太平價,所以我應該不會買吧! 除非能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讓我能更進一步測試非平衡轉平衡的影響,而現階段對這對喇叭的潛力與特性到何程度,也還有些摸不準。


最後以這次試聽的經驗來看,我覺得理想的試聽該有
1. 足夠的時間 
對我來說一個多小時,應該是整體設備調整好後的試聽時間 <= 所以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調整好呢?

2. 能自由擺位的場地 
能調整設備到適當的距離

3. 足夠的經驗來判斷 
這只能靠自己累積了...  


原先我認為在音響店內的試聽,應該會比在家裡好聽,但這次與實際體驗有出入。 由此可推論,即便是平價的設備,花時間與心思調整後,也可以有不錯的表現。而在試聽的時候,未花時間與心思調整的話,即便店家的試聽環境與設備都有特別處理過, 也不見得有不錯的表現。 因此多花時間與心思調整與挖掘自己設備的潛力,絕對是值得的投資,也是累積經驗與學習的好方法。 也唯有累積更多的經驗,才更可在試聽時正確的判斷產品的特性與潛力。


以上就是我 "第一次到音響店裡試聽喇叭" 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參考囉!

時間、精力與金錢的代價? KECES USB DAC Ver. 1.4


這篇是我 2012/04/14 開始寫的文,後來少花精神在這 Blog,也就擱在那未發表,最近在整理 Blog,就順便更新(03/25/15)。

話說從開始 DIY 與調整 KECES USB DAC Ver. 1.4 後,至今已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試問這 DAC 的潛力全被挖出來了嗎? ..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捫心自問的話,我覺得還沒有。 

還有多少潛力可挖掘呢? 我也不準所以至今仍未停止嘗試 花費許時間調整的第一台實驗機被朋友收了。 之前朋友聽了頗為滿意說其原希望等調整更好的狀態再接收,但後來朋友忍不住了! 就先把這台實驗機帶回家了

相較於其他 DIY 這台 USB DAC 的網友,選擇此路線 (固定一個較平價的金額),我花費的時間、精力與金錢有較少嗎? ! 其實並沒有耶! 為了嘗試不同電容的搭配,除了實驗之前買的零件外,我還特別去大型電子零件供應商的網站註冊帳號,以便購買更多種類的零件。 其結果就是小量購買不同廠商、類型、電壓、容值的電容,但積少成多加上想省運費,所以購買一次的總額,最少都有一台 KECES USB DAC 的成本價。

金錢省不了,那時間與精力呢? 其實也省不了,更換零件所耗去的時間,相較於更換後測試的時間,比例是相當低的。 每變動一顆或兩顆零件,我都會花相當長的時間,來測試不同類型的音樂,聽看看哪些聲音有改變。 如過去寫的內容,我雖接觸耳機世界已有一段時間,之前再度開始碰觸音響的世界 (自己嘗試調音)但接觸時間的長短,與我是否投入其中還是有差別的。

我接觸這些雖有些時日,但在音響的世界,我自認與新手並無兩樣,很多基本的東西我都不清楚。 其中最常見的一點大概就是,平價的音響設備,要正確、平衡 (這詞也是後來在 MY-HiEND 看到的,之前並無概念與耐聽 (可持續聽而不覺得累?),應該是緣木求魚吧? 且怎樣叫正確? 怎樣叫平衡? 怎樣叫耐聽呢? 我也不太了解..

為什麼寫到這點呢? 測試不同類型的音樂,就是盡可能測試不同種類的聲音,聽看看其是否 "合理" ? 是否夠 "真實" ? 是否符合我對該 聲音的想像理解 感覺 ? 我不清楚個人的想像、理解與感覺是否夠判斷? 畢竟我所憑藉的,就是過去聽音樂累積下來的印象,與少數現場聆聽的經驗,其他的就是依個人的感受了!

而 "平衡" 這點是個人不自量力的妄想與期望 (如同多數人的想法,平價的設備哪能要求這麼多)。 但聽音樂這件事,為何會有那些設備適合聽什麼音樂,不適合聽什麼音樂的情況出現? 難道聽音樂還要依聽的音樂種類,而更換不同的設備嗎? 像我這種走平價路線的人,是無法接受,也很難做到的事 (也許是這樣才 DIY ?)

回到時間與精力的部分,我花很長的時間,比較每次更換零件後的聲音,這些差異是聲音變好? 還是聲音變差? 是那些聲音有改變? 有時候也會有某些聲音變很好,某些聲音卻變很差的情況出現。我考量的是全面性不能有某種變得很好但其他卻嚴重走樣的情況出現 

假如遇到需取捨的狀況,我會選擇聲音變差影響最少的選項再讓某些聲音變得更好 總而言之就是持續以改善小地方盡量維持全面性的完整為目標不斷的嘗試與修改。  所以從開始修改至今整個時程已超過 一年但我仍覺得還有進步的空間

從上述的狀況可知,時間與精力的投入,很明顯也沒省到吧! 我相信很多人都 DIY 過 KECES USB DAC,但很少人會這麼執著吧? 既執著於成品的總金額,又執著的投入時間與精力來改善。 多數人的想法,大概都是才幾千塊的東西,有必要花這麼多時間與精力嗎? 而同樣的或許也有很多人,會想才花個三、四千塊,能有什麼潛力與表現,不用好料與模組,怎能有更好的發揮!

對阿! 不過三、四千塊能有什麼潛力與表現? 不用好料與模組,怎能有更好的發揮! 可惜初生之犢不畏虎,再加上碰過一些不同嗜好與學習後,讓我對這些常見的觀點,仍抱持著懷疑與需確認的心態。 且經過一些歪打正著的經驗,讓我體驗到之前未有的感受,更讓我覺得這些常見的觀點,或許仍有例外的可能。 而我調音的第一台實驗機,也不僅是我老王賣瓜而已,也讓我對自己的聽感也多了些信心。

後來入手 E5300 + RC 數位同軸線 + NANO-DAC 後,KECES USB DAC 則完全擱置下來。 不過隨著 E5300 + RC 數位同軸線 + NANO-DAC 的使用,伴隨而來的一些測試與實驗,又讓自己增加了更多的經驗。 這些經驗也引發出更多可能性,可運用來改善 KECES USB DAC。 只是我還未有餘力做出第二台實驗機,進而把這些可能性運用上去。 個人相信目前發現的這些可能,應可將 KECES USB DAC 再往上提升不少。

最後不論我把 KECES USB DAC 調到何種程度,也僅止於我或我周遭的朋友吧! 它並無商業價值,我也很難估計它的價值,它對我的意義遠高於它的商業價值。 簡單來講這是我自我挑戰的成果,請各位就當這是 我老王賣瓜的紀錄 看看囉!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勤誠(Chenbro) SR201W 的使用心得


本文原在 2005 年分享在 PCGAMMA

大家好! 自從上篇 SR105B 的使用心得後,這是我的第二篇心得。

此篇心得的產生原因有二
第一個原因: 當初在看 九郎大 的報價網頁時,就發現 SR103 與 SR201 系列,沒有人寫使用感想。 在這個時候,心中就湧上敗家的衝動,也希望能提供其他網友一些參考。 

第二個原因: 是在第一個原因之後,給敗家找個藉口,為我自己的動物機,找一個新家。 原本使用的機殼,在拆開清理的時候,不是很滿意,所以想換掉。 於是乎,這次的敗家行為與使用心得,就這樣誕生了!

以下正式開始


 

這款產品在我收到時,就在思考其定位的問題。 包裝上面完全看不出是 勤誠 的產品,或許很熟悉型號的人,可以透過品名,了解到內裝物為何。 此包裝並非像 SR105B 的包裝上,有大大的 勤誠 標誌(在我的另一篇心得中,並無照出包裝盒),讓人有些小小的遺憾。

 

上圖為打開包裝後,內部的情形。 下圖為抽出機殼後,未打開包裝袋的樣子。


 
 

上圖為機殼正面的樣子,正面的擋版有三片,勤誠 還蠻精打細算的。 下圖為機殼後面的樣子,可以看到有一處,有小小的變形,不過沒差啦! 用手調整一下就可以了! 從下圖內也能看到,勤誠 在右側一樣使用,藍綠色的保護膠膜。



機殼的左側面。

 
 

由上到下為: 1. 機殼附的螺絲包 2. 裝吸氣口配件的盒子 3. 盒子內的所有配件。

 
 

由上到下為: 1. 左側板裝上濾網的樣子(此濾網上,還有設計一防呆裝置,只要對準後,就能輕鬆的裝上) 2. 內側導管的樣子 3. 導風罩裝上後的樣子(導管上有凹槽,可以隨意調整導風罩的位置)。

 

上圖為打開側板後,整個左側的樣子。 下圖可以得知,這塊左側板,一樣是一板壓製而成的。

 

前置兩組 USB、火線、音效的連結線與連接處的樣子。 在這裡有一個問題,個人懷疑 勤誠 的 USB 線是否壓錯了? 因為我試了兩片主機板,都無法順利插上,其中一片還是 T 廠的低階產品。



與主機板的連接線,沒錯! 就只有這麼幾條,開機、電源與硬碟讀取,連 Reset 都沒有。



四組大槽用的滑軌與一組磁碟機用的滑軌。


免鎖螺絲的插槽,與 SR105B 同樣的設計。



12 公分的風扇,也與 SR105B 風扇同款。



機殼內部的一張細節照,這裡就是四大槽與三小槽的交接處。

 

上圖為機殼底部,四顆硬碟的抽取槽。 可看到用了大頭手轉螺絲,與一片可動式的卡損。 下圖為抽取槽,抽出後的樣子。


機殼的防盜鎖,防盜鎖的下方有一片卡損,此卡損就是為防止機殼的側板被打開。 後面還會有一張照片,可以看出此卡損的作用。


開啟前置面板的裝置,也與 SR105B 相同,在此不做贅述。

 

上圖為機殼右下角,前置插槽的位置,下圖為打開後的樣子。



前置面板拆下後的樣子,可以看到下方有加裝濾氣網。

 

上圖為前置面板拆下後,機殼的正面照。 這裡也可看出,此機殼的上方與右側板,也和 SR105B 一樣,是一塊板子,一體製成的。 下圖為風扇進氣口的特寫,可以看到這裡可以裝兩種規格的風扇,一種是 8 公分、另一種應該是 9.2 公分。



此為主機板基座的螺絲座,這顆做的相當的結實。 拿在手上,就可以感受到它的厚實感。 與 聯力 附贈的相比,個人覺得差異頗大。


上圖為磁碟機的滑軌,勤誠 的這些滑軌,都是用塑膠卡損與裝置連接。 安裝時,請針對兩顆卡損的位置,用力的給它壓下去就可以了! 下圖為滑軌,裝到光碟機上的樣子。



正面裝完裝置後的樣子。


這張就是防盜鎖的情形,看到風扇出氣口附近,綠色的撥桿了嗎? 這個撥桿要等鎖打開後,才能往上撥,也才能打開左側板。


這就是裝完後的樣子,非常的凌亂。 後來 PSU、主機板、記憶體、顯示卡與一些介面卡,都更換為其他產品了!


這張就照到了另一個問題,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介面卡,都把檔板拆掉了! 因為不這樣做的話,根本就裝不上去。 依 勤誠 的技術,這種失誤應該不會發生,那不是主機板的孔位、不然就是介面卡的擋板有問題! 目前推測是介面卡的問題,因為後來有試過,把主機板往後移一些,但卡還是卡不下去。 所以,這問題目前也只能把檔板拆掉來處理。


結論
此機殼的定位應為一般的使用者,屬中階產品。 網頁上的資料顯示,此系列也屬蜘蛛人系列。 從面板的樣子,可以看得出來,在安裝的過程中,除了上述的 USB 線的問題、介面卡的擋板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機殼的深度不足。 原以為 465 mm,應該夠長了,但在圖中可以看到,其中一組抽取盒裝上後,與主機板非常的接近。 假如不幸 IDE 的插槽,剛好就在主機板右上角,那就很麻煩了! 圖中的主機板就剛好如此。 機殼中間地帶,一堆排線都卡在這裡, 唯一想到的整理方法,就是換成 Round Cable,但是成本較高阿!

因此,假如使用者的裝置,不算太多的話,那這個機殼,應該相當合適,不論是設計、堅固程度、散熱方式與用料。 但像我這樣的使用者,那就有些擁擠了! 還必須花心思在整線上,不然內部凌亂不說,散熱也會打折扣。 12 公分風扇運轉後,風量之大,讓人感到滿意。 噪音程度,個人覺得不算吵,但在一般的環境下,能讓你清楚知道它的存在。 假如是 24 小時,擺在房間裡運轉的人,端看個人的忍受程度。

最後,此機殼推薦給輕度、中度的使用者。 重度的使用者,要稍稍思考一下,因為您要花些心思,才能發揮出該有的效果。 目前市面上,千元出頭的機殼,到處都買得到。 但仔細看看它們的用料與設計,個人覺得不甚滿意。 要買到有一定水準的機殼,多數要接近 2000,才有不錯的產品,此機殼的定位也是在此,畢竟好東西,也要有識貨的人才行。 以上供大家參考指教,謝謝!